Search

下午一點半,雲霧逐漸聚攏過來,心滿意足的我們告別了多美麗駐在所,朝著18公里外的瓦拉米山屋而去;冬天...

  • Share this:

下午一點半,雲霧逐漸聚攏過來,心滿意足的我們告別了多美麗駐在所,朝著18公里外的瓦拉米山屋而去;冬天太陽下山的早,天色六點就會全黑,代表我們只剩4.5小時可以用——想要不摸黑,只能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幾乎不間斷的急行軍,不是辦不到,只是會錯失和美景多相處幾分鐘的機會。但也沒辦法,誰叫多美麗那樣美呢?

下山到登山口為止,會遇到9座吊橋,第一座遇見的是「新康橋」,舊名「大和橋」,是2003年竣工的新橋。但當我們一踏上去,就發現橋板異常的歪斜,心頭一驚「這座橋也才16年,不會要壞掉了吧?」此行程時間為2019)」

小心翼翼的過橋後我才發現,新康橋南側的坡面有大量崩落土石,正好壓在靠近山坡的主索上,改變了主索的高度才導致橋面嚴重歪斜。這樣異常的重量持續壓在吊橋支撐重量的主索上,久了恐怕有影響結構安全之虞,當年一下山便通報玉管處,只是不知道經費吃緊的國家公園,後續有沒有把那些土方移走,好好的保養這座所費不貲的吊橋了。

---

以前日本時代人工便宜、標準寬鬆,隨便就能用鐵絲與山區現場的木頭搭吊橋,當時在台灣的山區搭滿了數百座吊橋,創造了台灣山域交通最便捷的年代。如今時代進步了,我們的公家機關卻再也無法任意的搭建吊橋——以無雙吊橋為例,搬運、材料與施工的成本就要4000萬左右,可以買棟豪宅了,也是到現在遲遲沒有改建的原因。就算動用群眾募資,一人最少捐一千塊,還要湊到四萬人才夠,是何等誇張的數量啊...

這就是台灣當代被金錢所困,讓山區的管理與建設居然落後於日本時代的血淚現實。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建築法規對吊橋安全方面定了很高的標準,所以都只能蓋爆幹大、爆幹貴的規格;不像以前,一個小巧可愛的橋門加上一綑綑粗壯的鐵絲就能搭好限重一兩人的小吊橋,串起台灣山域綿密悠長的交通網絡。

如果要復興台灣山區這些珍貴的史蹟、底蘊深厚的日本越嶺道們,要馬由中央大撒幣花十幾億做大工程,否則就得往修法的方向前進,調整對於越嶺道吊橋的規格要求,才能讓經費有限的管理單位有能力好好維護與整頓史蹟,而不是困於金錢的難關任其逐漸的被人們淡忘。

不過說日本時代的標準寬鬆、規格簡單...
我說那些八九十年沒有人維護的老吊橋,還有一些的主索至今仍然懸掛在溪谷的天空中(橋板當然早就被颱風打包外帶了),何來那樣的吊橋不堅固、不好之說呢?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新康吊橋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